當前位置:首頁 > 文章資訊 > 電子專業 > 高壓直流和UPS的恩怨史,誰將會笑到最后?
高壓直流和UPS的恩怨史,誰將會笑到最后?
高壓直流和UPS在IDC行業已經爭論了很些年。每個陣營都有不少支持者和反對者。筆者最近去上海參加了Huawei Connect,和業界同行做了一些交流,決定寫一篇文章談一下這個問題。這篇文章不是為了酸某一方,或吹捧,更多闡述一下思考的技術和商業角度,行業產生不同觀點看法很正常,交給時間印證。
之前朋友說我寫的一些文章有時候觀點不夠鮮明,關于高壓直流和UPS一方。筆者年初一篇文章也提及過,只是沒有展開闡述具體論點,可以看看下面鏈接筆者之前發過的文章。
IDC技術發展預測——2019~2022年
筆者再補充一個觀點,高壓直流會成為 UPS體系一個分支作為補充,市場依然有,但壯大可能性小,市場機會在于存量博弈和目標客戶的自然增量,發展速度會慢于交流UPS, 最終走向邊緣化三大主要因素:
交流UPS不斷技術以及成本變革超越高壓直流,演變結果——大容量模塊化UPS
IT技術發展配套電源形態變化,演變結果——服務器強耦合12V/48V電源架構
業務發展要求使用交流UPS
現在高壓直流的采購主要靠BAT三大互聯網用戶背后做推手,硬靠幾大用戶的規模撐起一片天。高壓直流經過這么些年發展,可惜并沒形成行業用戶的主流技術形態。高壓直流也因此貼上 BAT數據中心的技術標簽,這其實對產業鏈發展并不好,變成利基市場 。一旦這幾大用戶出現技術路線變更,這個利基市場就變得危險。筆者看到的情況是,本來想進入高壓直流市場的廠商,選擇退出,理由很簡單,客戶就這么幾個,作為新玩家多半靠價格,沒其他供應鏈拉通和成本分攤,游戲無法持續?,F有玩家,價格戰也應付得疲于奔命,利潤不多影響長久的研發投入。互聯網公司的大型項目,基本都是今天的最低價就是明天的入圍價。行業除了幾個用戶使用,沒其他客戶產生足夠利潤,難以維持。所以這些年看到好幾個高壓直流廠商都停止研發新產品技術,這也給了UPS廠商迎頭趕上的機會。
筆者會從下面幾個角度對展開闡述
1. 技術邏輯和優劣比較
2. 優劣背后的條件和原因
3. 現有產業鏈生態的影響
廢話不多說,直接上干貨。
(一)技術邏輯和優劣
高壓直流產生大致源于2011年,下面鏈接就是IDC圈2011年底的一篇文章介紹高壓直流,印象中當時是電信IDC的技術率先試用和主導,之后被引入到BAT等互聯網公司進行試點再到規模使用。
當時年代的技術背景,UPS市場還是工頻機和高頻機打得大熱,互聯網公司才開始在數據中心市場嶄露頭角。筆者還記得10年前,大家討論兩大UPS話題,工頻機的話,5/7次LC濾波器+6脈沖 PK 11次LC濾波器+12脈沖。大容量單機高頻機才發布不久,價格不能殺太狠把自家工頻機市場逼絕路,同時高頻機和工頻機的對決,也催生了各種白皮書和技術文章,最經典莫過于說工頻機隔離變壓器是否有隔離作用,是否更安全。還有當年IBM機器引發所謂零地電壓1V的問題,總之高頻機和工頻機爭吵不可開交,為了能夠滿足企業招標流程,很多時候客戶只能拉齊到工頻機。而典型工頻機的效率就是93%滿載,而低負載率時候,效率非常難看,放在現階段對比新型模塊化UPS,這些老古董就像拿著手提收音機和iPod的差別。當時模塊化UPS,就是一個異類產品,容量做不大,有大容量產品的廠商定價也很高。那些帶電熱插拔功率模塊,USB固件升級,效率96%,輸出功率因數1.0,擺在當時來說都是超前的設計。這些差異化讓招投標上面非常有利spec in,但另外一方面,手握工頻UPS和高頻UPS,模塊化UPS多張牌的廠商,也不愿意在技術和市場策略上All in某種技術。
這就是當時技術和市場發展的背景。理解了這個背景,就容易明白當年高壓直流產生的比較對象和條件。高壓直流具體技術筆者不會介紹,網上很多文章介紹。當時高壓直流橫空出世,主打幾個優勢
1. 輸入功率因數高,輸入諧波低,方案成本比UPS低,特別當時工頻UPS+無源濾波器,最好配有源濾波器;
2. 模塊化設計,內置冗余,模塊可以熱插拔維護,不像工頻機和高頻機的塔機,故障需要打電話找廠商售后服務,修復時間長。高頻UPS單機并非模塊化設計,而模塊化UPS的價格較高。
3. 直流電源系統參考48V通信電源設計,更加簡單可靠
4. 效率95%左右,繼承通信電源很多技術體系,包括模塊休眠技術;效率曲線在不同負載率下比工頻UPS有絕對優勢,比高頻UPS也有1~1.5%效率領先;如果配合一路市電和一路高壓直流設計,系統效率固然更高。
簡而言之,技術性能比當期先進的模塊化UPS略低,做一路市電一路高壓直流一馬平川,價格感人。
其他說到的優勢,例如電池直掛母線更加可靠。當時主要論點是,電源故障下,電池直掛負載放電,更高可靠。筆者對此持有不同意見。
1. 如果真是發生直流電源整體不可用,電池放電也就是15-30分鐘滿載容量,然后電池放電完畢,該掉電仍然躲不開。對比UPS和高壓直流都同時發生系統故障需要整體更換,由于UPS存在靜態旁路和外置旁路,輸入和輸出都是交流,可以切換到外置旁路,可以結合市電或發電機繼續向負載供電。相反高壓直流由于輸入交流輸出直流原因,無法通過旁路做故障隔離。
2. 高壓直流的電池直掛輸出母線,對比UPS的電池需要經過雙向DC/DC變流器+逆變器,電路拓撲上當然高壓直流簡單,但是否更可靠則很難說清楚。逆變器和充放電器故障概率有多高導致不能放電,缺乏廠家數據支撐,但市面上出現UPS故障不能放電的案例據了解概率很低。即使高壓直流,筆者也碰到過華南一個IDC無法放電的情況,當然這是個例,主要是電池問題,但這也反映了一個現象,UPS有能力通過充放電器DC/DC做到更好電池管理避免這種情況,而高壓直流目前設計并不能很好支持。
(二)優劣背后的條件和原因
這個章節對上面章節進行一對一分拆和思考。
1. 論點一——輸入入功率因數高,輸入諧波低,方案成本比UPS低,特別當時工頻UPS+無源濾波器,最好配有源濾波器。
對比的條件是當年工頻機架構有優勢,而高頻機輸入特性和高壓直流類似,因為都有PFC電路。而成本方面,現在高頻UPS價格和高壓直流差不多,規模采購時候價格還可以更優。如果采用大型模塊化UPS設計,結合更簡潔供配電架構設計,可以比高壓直流系統成本更低 。高壓直流成本劣勢在于單機容量受制于240V母線電流容量做不大,目前主流用800A~1200A,1600A的高壓直流普及率仍然低。即使1600A,對應也就是400~500kVA的UPS。如果高壓直流配輸入ATS,價格也更高。
2. 論點二——模塊化設計,內置冗余,模塊可以熱插拔維護,不像工頻機和高頻機的塔機,故障需要打電話找廠商售后服務,修復時間長。
現在模塊化UPS同樣可以實現這些功能。 有些廠商的模塊化方式略有不同,雖然不能做到熱插拔,但模塊故障不影響整機運行是沒問題的。模塊出了問題,內部也有負荷開關或fuse進行隔離維護。
3. 論點三——直流電源系統參考48V通信電源設計,更加簡單可靠。
簡單即可靠,這個論據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,雙方都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證明各自立場觀點,高壓直流基本結構是PFC升壓后,再DC/DC到240~270V。UPS是PFC后到逆變器,這部分和高壓直流類似。不同點在電池通過DC/DC雙向變流器掛在直流母線上, UPS結構上還有靜態旁路和手動旁路,可以在線切換和隔離,電池放電結束如果旁路有電,也可以切換到靜態旁路,而高壓直流并不具備這個功能。
再舉例子,電池直掛輸出母線,比電池帶充放電DC/DC再到母線,還有電池內部含BMS電池管理,高壓直流電池肯定更簡單,但是否更可靠?后者多了管理的設計,某種層面只會做更加可靠,否則花這個錢就沒價值了。華為今年發布了SmartLi的鋰電池方案,筆者在上海華為Connect現場看到也做了一些交流,大致上從傳統鋰電池管理升級成3層電池管理架構。即電池包內部BMS,然后每組電池有獨立的DC/DC充電模塊集成在電池柜內,形成第二層BMS管理,也實現每組獨立充放電策略,包括新舊電池混用,最后還有UPS內部的DC/DC充電器,這三層互相通信,利用之前測試大數據固化成的策略做控制管理,控制環流。從這個案例看,做了智能管理的鋰電池肯定更加復雜,但這個設計出發點其實是讓電池系統壽命和可靠性更高,所以并非一定簡單即可靠。

生活上也有很多例子,10年前功能手機比現在智能手機簡單得多,是否更可靠?或者間諜角度傻瓜機可靠,這種被動式可靠和智能手機更加高級的安全設定主動防御對比,誰更可靠?看看市場普及智能手機的結果,現實角度,說那么多理論對比也沒啥卵用,用戶用腳投票,就是在應用層面,哪個廠商產品簡單好用,少出事就可以了,出了事廠家也有足夠人力和資源及時解決。 又不是技術極客和研發,哪來功夫研究設備內部復雜度做硬核對比,即使對比了,又能如何 ?
要玩硬核,也可以有,不喜歡理論的可以跳過這部分。理論計算用業界公認的可用性模型MTTR和MTBF去建模,但都是制造商數據,難免不夠中立。撇開計算過程,同樣N+X配置的高壓直流 PK 模塊化UPS。運行模式對比如下
運行模式高壓直流UPS
N+X模塊正常可用性為A1可用性為A2
N模塊正常,1~X模塊故障可用性為B1可用性為B2
輸入故障,電池放電電池可用性為C1電池可用性C1*UPS逆變和充放電部分可用性C2
自動/手動切換旁路無可用性為D2,需要切換到靜態旁路或手動旁路,例如固件升級或整機故障
MTBF硬核PK的結果,就是個各種運行模式的可靠性相加之和做對比。假設高壓直流和UPS模塊可靠性一樣,即A1=A2,B1=B2,那么差異存在于電池放電和切換旁路模式對比。數據理論計算難以形成感性認識,從運營角度,UPS可以在線隔離,離線電池測試也容易實現,反觀高壓直流電池測試一般靠調低輸出電壓讓電池帶真實負載放電,要么每組電池單獨隔離做離線測試,相比之下顯得繁瑣。
總而言之,簡單即可靠,這句話更多是市場營銷心理套路,也就是人們既喜歡簡單的事物,也喜歡可靠的事物,但簡單不一定推導出可靠 ,反之亦然。
4. 論點四——效率95%左右,繼承通信電源很多技術體系,包括模塊休眠技術;效率曲線在不同負載率下比UPS有優勢;如果配合一路市電和一路高壓直流設計,系統效率會更高。
放在當年老邁的工頻機技術,還有當年第一代大容量高頻單機UPS,這個并沒有問題?,F在看來,新型UPS都能實現這些,主流廠商的UPS都可達96%效率以上,筆者看過TUV,UL以及泰爾認證報告,效率值都比主流高壓直流廠商產品略高。而一路市電一路高壓直流設計,論可用性,未必有N+1的UPS做分布式冗余高,或者沒有BR/Catcher設計高,特別在運營上。美國很早就大規模設計N+1的UPS架構,整體成本得到很大優化。反觀高壓直流,如果做N+1設計,因為直流輸出,直流母線側難以實現BR/Catcher架構,而分布式冗余,由于高壓直流容量受限,做起來比大容量UPS麻煩得多,特別是高密度機架 。
另外,針對系統效率,UPS還有ECO模式,改進型的ECO還帶有有源濾波功能,例如施耐德的E變換。如果合理開發使用ECO模式,系統效率只會比一路市電一路高壓直流高。除了改進型ECO,還有使用UPS作為儲能的套路,雖然這個還處于應用的探索期,但UPS似乎想改變行業定位,不甘于只做IDC市場,要進入儲能市場。
當年一些高壓直流的優勢,近幾年已經被UPS的發展技術追上。所以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,如果模塊化UPS的成本,效率,可靠性持續得到優化并被市場認可,高壓直流的市場又剩下多少?
說一些高壓直流的劣勢
以鉛酸電池設計為主,直流母線低壓較低,較難匹配主流鋰電池電壓,鋰電池很可能需要定制。
占地容量較大,高壓直流的微模塊,1個輸入配電柜+1個整流柜+2個鉛酸電池柜,即使配電柜側放也要2.1m,如果改橫放,要2.4m,提供容量一般不超過150kW。支撐1200kW就需要8套,也就是8*2.1~2.4m。對比1200kW的模塊化UPS+鋰電池方案,例如筆者在華為Connect看到的Fusion Power 1200 配套SmartLi鋰電池,橫向占地大概7-8m,占地減半。


(三)現有產業鏈生態的影響
對生態鏈,電源的定位就是給ICT產品做配套 。在此,筆者要強調一個原則,不要因為解決局部問題而對全局產生重大影響 。高壓直流是需要ICT設備的電源模塊PSU去適配的,在全局里面看就是一個局部問題。技術的標準影響了龐大的產業鏈,想象一下,如果服務器不兼容高壓直流,使用了高壓直流的數據中心用戶,總不能和IT部門說,你們必須買支持高壓直流的設備,否則我們不上電,不能用?!這種話在業務部門面前基本要被拉去咔嚓……當年BAT為了推廣高壓直流,利用自己服務器強大的采購規模,硬生生要求服務器廠家的電源必須適配高壓直流。萬幸的是,服務器電源廠家也不是五花八門,經過不斷配合,BAT最起碼做到自家服務器層面的電源支持高壓直流 ,但并非市場所有都支持,特別外資服務器公司還有網絡設備公司。服務器和網絡設備廠商,心態很簡單,用戶買我設備,量足夠大,更改成本和收益還是能夠算回來,就愿意改,收益不大而且投入成本高,就寧可放棄。所以對于普通用戶以及風險敏感型金融用戶,筆者一直建議就是從眾心理,到時候市場主流是什么,順勢而為,供應鏈成熟,成本透明,再買就是了。讓這種局部問題影響全局的早期游戲交給大用戶就行,做個吃瓜群眾不也挺好?大用戶作為大樹撐起狂風暴雨,下面小草雨露均沾,多么和諧社會。
筆者在國外也經歷了一些類似案例。某廠家推薦所謂CPS架構,實際就是去掉低壓ATS,改成直流電源+UPS混合架構。字面理解這個有點難,大家可以上網搜索CPS數據中心系統做了解。當時廠商和老外顧問認為ATS不可靠,非要用這種另類的架構。這典型就是為了解決局部問題而對全局產生重大影響。顧問和廠商宣稱這個架構的論據就是ATS不可靠,要用電源架構組合來解決。是不是要來一個黑人的問號臉?Are you serious?
那是不是大量海內外現存的數據中心ATS都被技術鄙視?!這技術邏輯也是神了。碰上筆者這種耿直Boy也算廠商銷售和無賴顧問的運氣。那時筆者找了ATS的可用性數據和直流電源比較,前者可用性數據更好,老外瞬間被吊打……即使ATS真有問題,需要動用ATS的概率有多少,一個ATS故障也不會影響整個系統。為了去掉ATS把系統改得非常奇怪,發電機模式下效率還更低,收益和投入值得?面對這類技術問題,空談誤國,還是實干興邦更合適。后來筆者找來幾個廠商用ATS的架構投標來PK所謂CPS架構,結果下來CPS架構廠家慘敗。到下一次項目的時候,CPS廠商銷售突然畫風變了,說其實我們架構也可以改ATS架構……這些廠商嘴臉也變化得夠快,秀肌肉不成還不是最后被市場教做人,忽悠小白可以風光一時。這類技術架構問題,除非有極大創新和利益空間推動產業鏈進步,大家愿意陪著玩,背后就是利益足夠大撬動產業鏈整體發展,這樣才能教育市場誰才是牛X,否則要么耍流氓騙小白,最終逃不過被市場教育。
當年高壓直流主流廠家,幸虧臺達還有早年雅達(艾默生)也是服務器PSU主要供應商,不然這個供應鏈匹配進程會艱辛更多。即使BAT,面對不能兼容高壓直流的設備,也要進行設計的異構,也就是配置交流UPS。除了國內BAT,國外Facebook,谷歌的Spec里面,也規定網絡設備是UPS,通常還是2N配置。
講到這,回過頭看,花了這幾年功夫去影響產業鏈,高壓直流對比模塊化UPS在成本和技術上一旦不占優了,那當年折騰的價值在哪,搞其他事會不會收益更高呢?即使高壓直流目前仍然有優勢,這個收益有多大,和投入的資源相比是否值得?換個說法,如果當年真的是那么有技術和成本優勢,按道理應該成為一個普遍市場趨勢,受到市場用戶廣泛認可,但為何目前仍然靠BAT在支撐,其他互聯網公司為什么不考慮呢?如果高壓直流眾望所歸,應該不少廠家涌進來,每年來總有新品發布了。產業鏈上下技術方案選擇都是利益驅動,有技術的理想主義很好,在技術路線上要多考慮商業化和生態鏈問題。筆者提到變革驅動因素最后一點,就是業務的需求。BAT用戶都有在云計算上發力,而國內私有云的發展和市場機會很大。私有云或者混合云的客戶,多數不接受高壓直流設計,特別一路市電一路高壓直流。 如果BAT大舉進入私有云市場,現有高壓直流技術架構面臨業務部門挑戰?,F階段看,高壓直流要成為國內普遍技術架構的時間窗越來越小,機會也越小。
說回另外一個問題,筆者看到數據中心對計算資源的服務要求更高,讓數據產生更多價值是所有公司追逐的方向。這次在上海看到華為Connect發布的Atlas AI平臺,單機架功率高達50kW,使用全液冷方案。后續高密機架可能做成分布式12V/48V電源并且帶BBU,類似OCP和天蝎架構,重構服務器的電源和制冷方式,谷歌的AI服務器就是類似設計。AI服務看樣子會在后面幾年大展拳腳,看看英偉達的GPU業績,各大公司在AI上面追逐的情況,筆者聞到變革的氣息。相信高密度會成為一個態勢,高壓直流容量受限面對高密度機架會受挑戰。與此同時,液冷對傳統制冷系統也形成挑戰,現在大紅大紫宣傳的間接蒸發,也許沒幾年就明日黃花。
有變化,就有機會,小日子還能折騰下幾年,Game On!Are you ready?
原創: 萊奧Leo 大話IDC以上就是100唯爾(100vr.com)小編為您介紹的關于高壓直流的知識技巧了,學習以上的高壓直流和UPS的恩怨史,誰將會笑到最后?知識,對于高壓直流的幫助都是非常大的,這也是新手學習電子專業所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如果使用100唯爾還有什么問題可以點擊右側人工服務,我們會有專業的人士來為您解答。
本站在轉載文章時均注明來源出處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未用于商業用途。如因本站的文章、圖片等在內容、版權或其它方面存在問題或異議,請與本站聯系(電話:0592-5551325,郵箱:help@onesoft.com.cn),本站將作妥善處理。
高壓直流課程推薦
電子專業技術文檔
推薦閱讀
